青岛培训 培训新闻 您懂逻辑思维吗?

您懂逻辑思维吗?

中小学 成都优胜教育 2017-05-04 16:46:17 686浏览

相关标签: 中小学

       韩老师在开展家庭教育工作的过程中,经常会与各种各样的家长打交道,有时会感觉有些家长思维特别清晰,说话特别有条理,理解能力非常强,认知和分辨能力也相当不错,只要对其提出的困惑稍加分析就能让对方清楚问题出在哪,再给一些建议,对方就知道怎样去做,并且落实的效果还不错。但是对有些家长来讲,沟通就显得特别吃力,无论你怎么正向分析,反向推理都不能让其明白问题出在哪,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糊涂人。为何会出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群呢?

        其实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恰是逻辑思维在作怪,对于逻辑思维发展较好的人来讲,学习知识能力就相对较强,理解能力或者说悟就会不错。但对于逻辑思维发展较差的人来讲,学习知识能力则相对较弱,甚至平时不愿意主动学习各领域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由于欠缺太多的相关知识,自然就整天稀里糊涂了。

一、逻辑思维的相关概念

1、逻辑思维定义

逻辑思维是一种可确定而非模棱两可的,前后一贯而非自相矛盾的,有条理有根据的思维模式。

       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对于婚姻问题、夫妻关系、亲子关系、隔代教育、家校沟通中很多问题缺乏合理的认知。在具体问题的解决中常出现前后矛盾现象,比如婚前与婚后的表现,对孩子在幼儿期、儿童期和少年期的表现不能就具体表现去客观评价,只是看眼前孩子表现不如意之处,甚至把过往很多不如意的表现都集中在一起给孩子下负面评价结论,尽管有时孩子已经有各方面的进步表现,家长仍不能满足过高的期望。

2、逻辑思维能力

       在逻辑思维中,要用到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而掌握和运用这些思维形式和方法的程度,也就是逻辑思维的能力。

       由于缺乏对逻辑思维最起码的基础知识,更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养,很多家长的逻辑思维能力方面较差,在看待育儿现象和处理家庭实际问题时,往往忽视应用逻辑思维形式和方法做为工具。其结果就是盲目看待问题或现象,盲目解决问题,根本不会本着务实的精神去审视自己的做法是否合理,或者有错误。

3、逻辑思维的理性认识

      人们常根据一些浅显的现象,进行推理判断,得出结论。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人做事环环相扣很有条理。只有经过逻辑思维,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才能达到对具体对象本质规定的把握,进而认识客观世界。它是人认知事物的高级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

      经常听一些家长讲男人是理性的,女人是感性的。通过逻辑思维的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两方面的分析来看,这纯粹是错误的结论。世上万事哪有绝对一说,只有相对而言罢了。如果说感性是仅仅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那就无法借助理性看透事物的本质,更无法深入思维和辨析,慎重而周全去解决问题了。如此说来,母亲教育和父亲教育如果只拿感性或理性来评价,很多缺乏逻辑思维训练的母亲们大都在错误地教育着孩子,而父亲教育的缺失或不在位,则完全丧夫了理性本应该有的价值所在。

4、抽象思维

      逻辑思维又被称作是抽象思维,是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大约在幼儿六周岁前后开始发展,当然这只是一个概略的说法,因为个体发展有很大的差异性,有些孩子会受家庭环境,父母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影响,在口语发展的过程中得到早期开发。而对于性格相对内向,表达能力相对较差的家长根本没有能力去早期开发孩子的逻辑思维。

二、逻辑思维的特征

 1、遵循逻辑规律:主要是形式逻辑的同一律(任何一个思想与其自身是等同的。在一个思维过程中,概念必须保持确定、同一、前后一致)、矛盾律(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一个命题不可能既是真的又是假的。换句话说,如果一命题为真,那么与之矛盾或反对的命题则必为假)、排中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命题不可能既不是真的,又不是假的)、辩证逻辑的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等规律,违背这些规律,思维就会发生偷换概念,偷换论题、自相矛盾、形而上学等逻辑错误,认识就是混乱和错误的。逻辑思维是分析性的,按部就班。

      进行逻辑思维时,每一步必须准确无误,否则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我们所说的逻辑思维主要指遵循传统形式逻辑规则的思维方式,常称它为“抽象思维”或“闭上眼睛的思维”,通俗点说,其实就是深度思考。

      在家庭教育现象中,经常能看到家长在陈述一件事时不遵循逻辑规律,说明颠三倒四,非黑既白,推脱责任,随意指责家庭其他成员。有时明明自己没有道理,做的不对,非得狡辩一番认为自己没有错。就拿责任分工来讲,明明是孩子父亲应该尽的育儿责任,且也在履行责任,但是孩子母亲却非要在旁边不断挑毛病,多次指责之下孩子父亲躲开了,放弃了对责任的履行,孩子母亲没办法只好代为履行父亲职责。像这种现象就是典型的夫妻在承担育儿责任的过程中都不遵循逻辑规律,最终导致矛盾不断激化。

 2、判断的特征:一是判断必须对事物有所断定;二是判断总有真假。

      在育儿的实践活动中,经常看到有些家长给孩子贴标签,说自己孩子爱磨蹭拖拉,吃饭挑食,写作业粗心大意。虽然判断有结果,但是这些结论往往是错误的,完全不符合客观事实。因为我们都清楚,孩子的好习惯养成需要家长手把手教,并且长期坚持才能固化下来,另外还有一个前提,就是父母自身有好习惯,用习惯的节奏带动孩子进入习惯养成状态。

3、推理的特征:推理分为演绎推理和非演绎推理。前者的特征——如果前提真,那么结论一定真。后者的特征——虽然前提是真的,但不能保证结论是真的。

      演绎推理事例:有家长说自己的孩子上课听不懂老师讲的内容,这个前提确实没有问题,因为通过检查孩子当天所学课堂知识,孩子确实听不懂。结论通过查验后得到证明。家长只好在家里给孩子辅导,至于第二天课堂上是否能继续重复昨天的故事,我想不用猜,你也可能推断出结果。

      非演绎性推理事例:有家长反映孩子上课总爱动,前提是真,但是通过观察发现,孩子并不是始终处于动的状态,偶尔也会专注听课或者做课堂练习。结论通过观察后出结果,那就是家长的描述不客观,把孩子偶尔坐不住现象,当成是一堂课几乎没有安静的时候,那么这个结果断定就是错误的。

 三、逻辑思维的内容

 1、基础逻辑思维: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对比(求同、求异),原因与结果(正推:原因推理结果;逆推:结果推理原因;因果链:原因产生结果,结果作为原因产生下一个结果)

 

     在育儿的多年历程中,家长在看待孩子的心里变化和行为表现时,最缺乏就是基础逻辑思维中的正推、逆推和因果链的应用。试想,凡事从表面就直接下了结论,那不是冤枉了孩子,或者说错误地评价了孩子。孩子爱撒谎、偷着从家里拿钱、不愿意写作业等现象,其实都是家长错误地教育和引导的恶果。

2、系统:上下层次的事物是归属关系,同一层次的事物是并列关系(通常相互合作),系统是变化的,系统接口和漏洞。

      亲子关系就属于归属关系,如果孩子在父母面前经常受到指责或责罚,极容易伤害其自尊心,时间长了便感受不到爱,既而又缺乏稳定的心理安全感。当孩子心灵没有归属感时,就会自我寻求保护,逐渐对界产生敌意或下意识的心理戒备——拒绝接受指令或任务。常听家长说孩子不听话,不愿意学习,其实这就是孩子拒绝接受的行为体现。再看夫妻关系,其实这属于并列关系,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一旦分工不明确,或者逃避责任,很容易把并列关系打乱了秩序,直接对夫妻关系的信任造成伤害,慢慢就彼此心生怨言,感情出现裂痕。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相互补充或相互消减。

      夫妻教育分歧与隔代教育的溺爱,恰是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体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服谁。再看孩子,凡是谁管的少,管的宽松就认为谁对自己好。很多家长或老人不清楚分歧与溺爱往往是导致孩子认知和分辨出现问题的根源。一个孩子从小是非分辨能力就偏离正轨,教育又怎能正常进行呢。

 4、静止与运动(不变与变化):增、删、改(变化类型),量变与质变(变化类型),相对与绝对(变化类型),现象与本质(变化类型),内因与外因(变化原因),偶然与必然(变化原因)。

       孩子的成长在短期内好像没什么变化,但从中长期来看却又处于动态变化过程。凡是坏习惯与不良品质的外在表现,那一定是经历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很多家长恰忽视量变的过程,当突然发现孩子不好管教时,其实已经到了质变的结果呈现在眼前了。所以,重视家庭教育的家长,往往都会利用偶发现象及时教育和引导孩子,或者有预见性教育,同时制定可行性规则和明确奖惩,避免孩子再现连锁式的更多问题。

5、结构:一对一(线状结构、环状结构),一对多(一分为多的事物彼此并列,树状结构,星状结构),多对一(并列的事物结合为一),多对多(网状结构)。

      如果围绕孩子与环境接触来看,不管是在家庭内部,还是在学校里,或者在户外与小伙伴一起玩耍,都存在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交叉现象。所谓的结构可以用关系来描述,只要家长把目光定位在以孩子为中心,顺着孩子活动的路线去观察孩子,做好跟踪教育工作,不管关系多复杂,都能合理利用偶发性事件来教育和引导。

6、判定与筛选:是否的判定、条件的判定,判定起到了筛选作用。

      评价一个孩子是需要借助客观标准的,就如好孩子评价标准,那就是判定与筛选的最起码依据。理性的家长往往不会只拿一件事来匆忙给孩子下结论,说好与不好,而是阶段性就孩子在某一方面的表现进行判断。再把不同阶段孩子的进步变化做对比分析,就不难看出孩子偶尔犯的错误是否合理。有家长可能会问犯错还有合理性吗?当然有啊,如果你没有专门就孩子生活技能、学习技能和人际交往等具体的事手把手做示范教过,孩子自然不知道怎么做,犯错也就合理了。

7、假设法、排除法、反证法。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很多家长感觉特别头痛,认为自己的孩子真是麻烦,心态就这样逐渐出现了问题。其实只要多一点理性,所谓孩子的问题其实就是成长的必然体现,孩子不犯错,哪会从错误中学习生活经验呢。所以,建议家长在解决孩子的问题时不妨静下心来,以接纳的心态去面对,把假设法、排除法和反证法用一用,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最有用的工具。

 

 

继续浏览有关中小学的文章